學習心得:從中壽財報看壽險業的評估重點
今年五月的時候,有一篇關於中壽的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標題是「 中壽去年每股隱含價值75.6元 前4月每股賺2.65元 」。有關注中壽的人都會知道,中壽的股價這幾年大部分都落在20元上下。怎麼會有所謂的隱含價值每股75.6元的說法呢?因此我就去做了一些研究,這過程也讓我學到許多壽險業財報分析的心得。 隱含價值(Embedded Value, EV) 隱含價值是一種評估壽險業真實價值的方法。壽險業的主要獲利來自於長期保費收入與保險收入的再投資。然而首年保費都要扣除高額的佣金成本,因此淨利往往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因此如果依照一般會計準則方式登錄財報,一家公司賣越多的新保單合約,當年的虧損就會越大。進而導致財報揭示的數據價值與實際真實價值有落差。為了改善此問題,於是又發展出一種專門針對壽險業的非正式估計方式來計算其真實價值,又稱為隱含價值(EV)。隱含價值的計算非常複雜,因為會牽涉到個別保單的精算,但其所依據的精神很簡單,其實就是每一張保單的未來收益折現。換句話說,隱含價值是把每一張新簽訂的保單未來一段時間的收益總和折為現值後記錄下來。其實這樣的方法有點類似我們使用獲利能力對公司進行估值(EPV)一樣,重點就是把未來所有的獲利折算回現值然後加總。因為壽險的特殊生意型態,很多人相信EV比較適合評估壽險公司。而目前台灣有蠻多壽險公司都會自主計算便且揭露公司的EV讓投資大眾參考。 使用EV評估壽險公司價值的盲點 與EPV一樣,既然是要去計算未來收益的折現值,並定要先給定一個適當的折現率,但我們並不 知道這些公司使用的折現率是多少。如果公司刻意要美化EV,只要把折現率設定低一點就可以讓EV大幅提高。另外一個問題是每一間公司採用的折現率並不相同,因此我們無法用EV去比較不同壽險公司的價值,這樣對於投資人評估投資標的時是一種很大的限制。我們甚至連壽險公司每年使用的折現率是否相同都無法確定,所以對於公司給予的EV需要以審慎的態度視之。 IFRS 9的施行 從2018年開始,壽險業就被要求要完全依循IFRS9進行財報紀錄,這使得2018年以前的財報裡面有些金融科目將不會出現在往後的財報中。所以如果觀察金融股的財報會發現有些科目在2017年以前有,但2018年之後就消失了,例如中壽2021Q1財報,2017年有出現「 備供出售金融資產已實現損益」這個項目,2018之後就沒了。 同樣地,2018